您好,欢迎进入君山文化云,享受更多文化

首页

文体资讯

直播点播

数字展览

活动预约

场馆预订

文化培训

文化非遗

文化讲堂

志愿服务

720导航

张又君:《荆河戏》

类别: 传统戏剧
级别: 国家级
批次: 第二批
非遗代表人:
地址: 中国,湖南省,株洲市,荷塘区
收藏     分享按钮
非遗详情

      《荆河戏》相传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,但已无从查证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顾彩在《容美纪游》中提到的“终带楚调”,就是指当时流行于这一带的地方戏曲。由于她深深地植根于当地语言、风俗、乐舞、俚歌之中,所以“初学吴腔,终带楚调”。这种楚调,就是区别于吴腔、梆子腔的早期荆河戏。明末清初,李自成攻占澧州(1643年)随军带来了秦腔剧班,这些艺人流散各地,把他们带来的秦腔逐渐与楚调结合,演变为荆河戏的“北路”,约顺、康年间,基本完成了这种楚调与秦腔的“南北 结合”,形成了荆河戏弹腔“南北路”。

  荆河戏与其它皮黄剧种一样,角色分生、旦、净、丑四大行。荆河戏舞台语言用澧州官话以别于其它剧种,它的最大特色表现在音乐方面:呔腔呔调,独具特色;南北交融,韵味别致;特殊唱法,亟待传承;锣鼓一响,观众满场。

  2008年2月25日张又君、肖耀庭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戏剧《荆河戏》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张又君:1939年出生于澧县城关镇,当时正值抗战烽火燃遍神州,其父是中共地下党员,曾在贺龙麾下戎马倥偬,后因叛徒告密,锒铛入狱。因家境贫寒,小学未能毕业就辍学在家,在家打过柴,放过牛,还在县城一家书纸印刷社当过学徒。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,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为年幼的张又君带来了人生际遇。当时年仅11岁的他在全乡庆祝新中国成立万人大会上慷慨发言,首场演出遴选演员就选上了他。在澧县文联戏剧组的娃娃班他所演的童工角色就好评如潮。1954年他又调到了现荆河剧团的前身——永乐剧团,拜师方觉东门下学起了小生。

  作为荆河剧团的一名正式演员,张又君的首场演出就从荆河戏氛围相当浓厚的古城荆州起步,又经“戏窝子”大堰当的历练,在首演《黄飞虎反五关》中一炮走红,尔后在《罗成修书》等剧目演出中他的唱功和其它基本功又得到了充分展示。当时流行围鼓的荆沙一带,几家围鼓堂争着包张又君的戏。张又君不仅对当时演出剧目《三讨荆州》、《打黄盖》、《斩吕布》等如数家珍,还通过演出《刘胡兰》、《白毛女》等现代话剧,开始尝试按荆河戏唱腔编排现代戏。首次和赵训科(文化馆编剧)等编创的《红旗飘飘》就得到了各界赞誉。之后编创的《三里湾》、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等现代戏是当时推出的优秀剧目。

  可以说:“没有张又君的日子,澧县的戏曲事业就要‘感冒’”。兼具常德市戏剧协会理事和湖南省戏剧协会会员身份的张又君,不仅自身的戏演得好,创编剧本多,出于对荆河戏的热爱,年事渐高的他还在继续加强自身学习和深造,力争出更多精品力作。同时他还大力着手传承人的培养,为荆河戏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不遗余力。为了缓解荆河戏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窘境,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“半台歌舞半台戏”的理念,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艺相互辉映。

  肖耀庭:1935年出生于临澧县城关镇,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,分配在内蒙古教书,后因病退职返乡。1962年进临澧县荆河剧团,师从著名乐师黄绩三学习荆河戏音乐。1963年起任临澧剧团的专职音乐设计,先后有100多首戏曲音乐作品问世(包括现代戏,新编历史剧和文革时期的移植样板戏),在澧水流域颇负盛名。除此之外,还曾改编、新创《孟良一家》、《双合印》、《程咬金娶亲》、《和氏壁》等剧本,其中《程咬金娶亲》剧本1982年获省文联颁发的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。


非遗图片

暂无图片

评论
地址:君山区君山大道0483号    联系电话:0730-8174939
备案许可证:湘ICP备19006154号-2;岳阳市君山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
公安备:  湘公网安备 43019002000977号

回顶部